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

涨水返旧壑,飞云思故岑。
念君忘家客,亦有怀归心。
三间得幽寂,数步藏清深。
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
遂名参寥泉,可濯幽人襟。
相携横岭上,未觉衰年侵。
一眼吞江湖,万象涵古今。
愿君更小筑,岁晚解我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是一首出自宋代文学家苏洵的《送参寥师》。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苏轼、苏辙兄弟与一位名叫参寥的僧人在智果寺相聚的情景。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首诗是他与其他几位僧人在智果寺共同吟咏诗歌时所作。其中,“参寥上人”指的是苏轼的好友、同道中人参寥法师,他当时正在智果院修行。而“会者十六人”,则是指参加聚会的僧人共有十六位。

在这首作品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来表达情感,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诗句的形式。例如,在第四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中,苏轼以数字“四”来暗示自己对香积寺的向往之情;而在第八句“知君诗酒客,应作楚江人。”中,苏轼又用数字“八”来表达自己对参寥法师的敬仰之情。

在整首诗中,苏轼还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写手法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例如,在第十句“一瓢沧海水,半壁岳阳楼。”中,他将自己的心境比作沧海之水和岳阳之楼,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

‘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