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元帅府前罗万戟,涛头未顺千弩射。至今凤皇山下路,长借一箭开两翼。
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
坐陈三策本人谋,惟留一诺待我画。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
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怜君嗜好更迂阔,得我新诗喜折屐。
江湖粗了我径归,馀事后来当润色。一庵闲卧洞霄宫,井有丹砂水长赤。
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是一句出自于宋代诗人叶适的作品。叶适(1157—1239),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温州永嘉的一户官宦家庭,一生经历了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在政治舞台上颇有建树。他的著作丰富多样,包括《水心文集》等。
关于你提到的“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这可能是在描述一次文人雅集的活动。在这种场合,参与者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自然景观,交流思想感悟,创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文人的文化素养,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
至于“秉道有诗,次韵二首”,则表明了当时有一位名叫张秉道的诗人已经创作了诗歌,叶适作为回应者进行了两次的韵律对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形式叫做“和诗”,即根据他人的诗作进行回应,通过不同的韵脚或者内容来进行匹配,以表达对原诗的认可和赞美。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可以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诗歌的交流,加深人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