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屏山赠欧阳叔弼

漫郎天骨清,生与世俗异。
学道新有得,为贫聊复仕。
每于红尘中,常起青霞志。
屏山辍赠子,莫遣污簪珥。
寓目紫翠间,安眠本非睡。
梦中化为鹤,飞入长松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以屏山赠欧阳叔弼》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生活智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文、词、赋皆堪称经典,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 诗歌原文:“漫郎天骨清,生与世俗异。学道新有得,为贫聊复仕。每于红尘中,常起青霞志。屏山辍赠子,莫遣污簪珥。寓目紫翠间,安眠本非睡。梦中化”。
  3. 诗歌赏析:《以屏山赠欧阳叔弼》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的“漫郎天骨清,生与世俗异”揭示了诗人超脱尘世、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学道新有得,为贫聊复仕”则反映了他虽仕途不达仍坚持自我修养的人生态度。此外,“屏山辍赠子,莫遣污簪珥”表达了诗人希望对方不要玷污自己的礼物,体现了他对朋友深厚的情谊和期望。“寓目紫翠间,安眠本非睡”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宁静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寄托的向往。
  4.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在这段艰难时期,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寄望友人能在自然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以屏山赠欧阳叔弼》不仅是苏轼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