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韵送刘景文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无。
路人不识呼尚书,但见凛凛雄千夫。岂知入骨爱诗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欧阳、赵、陈皆我有,岂谓夫子驾复迂。
尔来又见三黜柳,共此暖热餐毡苏。酒肴酸薄红粉暗,只有颍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风雨散,对影谁念月与吾。何时归帆溯江水,春酒一变甘棠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前韵送刘景文》是苏轼的作品,创作于元秸六年(1091年),是一首表达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情和对故土山水怀念的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次前韵送刘景文》的创作时间为元秸六年(1091年),当时刘景文由杭州赴知陧州(今山西隆县),路过颍州来会作者。
  •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诗词文章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文章四大家”之一。
  • 友情见证:苏轼与刘景文不仅是文学上的知己,还在政治上有着深厚的友谊。此次刘景文来访,使得两人得以重逢,并共同抒发彼此的思念之情。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展示: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无。路人不识呼尚书,但见凛凛雄千夫。
  • 译文解析:原诗中“白云在天不可呼”表达了诗人面对天空中的白云,感叹它们高远而自由,不可触及;“明月岂肯留庭隅”,则是说月亮高悬天际,不肯留在庭院角落,象征着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留恋。“怪君西行八百里”表达了对友人西行的惊讶与不解,而“清坐十日一事无”则描绘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没有杂事缠身。“路人不识呼尚书”则反映了诗人的谦逊与低调,“但见凛凛雄千夫”则展现了其作为士大夫的威严和气节。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怀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 艺术手法:苏轼在此诗中巧妙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白云和明月赋予了人的特质,使其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诗句结构紧凑,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

《次前韵送刘景文》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友人刘景文不舍之情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哲思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苏轼深邃的情感世界,还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高雅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