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

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
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时一顷。
归老江湖无岁月,未填沟壑犹朝请。
黄门殿中奏事罢,诏许来迎先出省。
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饷黄封兼赐茗。
远来无物可相赠,一味丰年说淮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迫从贬谪地返回京城之时,通过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与无奈,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品,不仅体现了苏轼文纵横恣肆的风格,也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魅力。诗中用词豪放、意境开阔,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又反映了个人对于人生旅途的豁达态度。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中的诗句“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更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而“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时一顷”则通过夜晚的寂静与梦境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从思想内涵的角度来说,《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感伤,更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在诗中,“归老江湖无岁月,未填沟壑犹朝请”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关系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使得《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文献。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不仅是苏轼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也能够从中汲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与智慧光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