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 四时词

春云阴阴雪欲落,东风和冷惊帘幕。渐看远水绿生漪,未放小桃红入萼。
佳人瘦尽雪肤肌,眉敛春愁知为谁。深院无人剪刀响,应将白纻作春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兰花令 · 四时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和情感

《木兰花令 · 四时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以四时的变换为背景,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物的情感状态。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词的意境、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时期: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环境极为开放。他的词作深受其个人生活经历及时代风气的影响,既有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继承,也有对新意的追求。
  • 苏轼简介: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在文学上,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木兰花令 · 四时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1. 词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 描绘四季景致:苏轼通过“春云阴阴雪欲落”描绘春天的景象,接着用“东风和冷惊帘幕”表现春日的微寒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随后的两句“渐看远水绿生漪”和“未放小桃红入萼”,则细致地描述了春水的生机和小桃花的娇嫩。
  • 描写人物情感:词中通过描述佳人的消瘦和眉心的愁苦,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念。“深院无人剪刀响”一句,不仅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还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最后一句“应将白纻作春衣”,则是主人公为了表达对远人的思念,准备制作衣物作为纪念。
  1. 词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 语言风格:《木兰花令 · 四时词》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苏轼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 情感表达: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苏轼通过对四季变化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 文化价值: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木兰花令 · 四时词》不仅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木兰花令 · 四时词》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北宋时期文化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注解

木兰花令:格律与含三三七言句式的词牌《木兰花令》相异,推测可能为误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