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 经旬未识东君信

经旬未识东君信,一夕薰风来解愠。红绡衣薄麦秋寒,绿绮韵低梅雨润。
瓜头绿染山光嫩,弄色金桃新傅粉。日高慵卷水晶帘,犹带春醪红玉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旬未识东君信”,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中所写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是苏洵的儿子,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合称“三苏”。他在文学、书画、诗词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文豪”。

  2.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经旬未识东君信。一夕薰风来解愠。红绡衣薄麦秋寒,绿绮韵低梅雨润。”这四句诗描绘了一种期待已久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首句“经旬未识东君信”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待,而“一夕薰风来解愠”则描绘了春风的温柔吹拂带来的舒适感受。接下来两句“红绡衣薄麦秋寒,绿绮韵低梅雨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微凉以及春雨后的清新,展现了一种季节更替的美好。
  • 翻译: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1. 诗歌鉴赏
  • 景物描写:苏轼在《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如“红绡衣薄麦秋寒”中的“红绡衣薄”形象地描绘了晚秋时节微凉的气息,而“麦秋”则点明了季节。“绿绮韵低梅雨润”中的“绿绮韵低”用来形容梅花在细雨滋润后散发出的独特韵味,生动地传达了雨后大自然的清新与和谐。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之美的诗词,还是苏轼情感世界与审美情趣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

注解

木兰花令:实为《玉楼春》,错题为《木兰花令》乃为前人误刻所误导。按《花间集》载《木兰花令》、《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令》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率多混填。

调注:毛本作「玉楼春」,《东坡外集》作「木兰花」,注云:「亦名《瑞鹧鸪》。」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及毛子晋汲古阁本《东坡词》。

未识:《苏长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原缺此二字,今从毛本补。

薰风来解愠: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一·〈五帝纪·帝舜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红绡(xiāo):谓红色薄绸。龙榆生笺引唐·薛洪度《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其一)》诗:「紫阳宫里赐红绡,仙雾朦胧隔海遥。」

麦秋:龙榆生笺:「《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

绿绮:龙榆生笺:「傅休弈《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张孟阳《拟四愁》诗:『佳人遗我绿绮琴,何以报之双南金。』」

梅雨:龙榆生笺:「《埤雅》:『江南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扪虱新话》:『江湖二浙,四五月间梅欲黄而雨,谓之梅雨。』」

金桃:龙榆生笺:「《汉书·西域传》:『康国致金桃、银桃,诏令植苑中。』杜子美《山寺》诗:『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按,《汉书·西域传》中不载此语,查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列传·康国〉》、《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列传·康国〉》。

傅粉:龙榆生笺:「《语林》:『何平叔晏美姿仪,面纯白,魏明帝疑其傅粉,夏日以汤饼食之,汗出,以朱衣拭面,色转皎然。』韩致尧《闲情》:『何郎灯暗谁能咏,韩寿香焦亦任偷。』」

水晶帘:龙榆生笺:「宋考功《明河篇》:『云母帐前初汎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红玉:龙榆生笺:「《西京杂记》:『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豐肌,尤工笑语。二人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并宠擅後宫。』李长吉《贵主征行乐》:『春营骑将如红玉,走马梢鞭上空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