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晚菊花前敛翠蛾

晚菊花前敛翠蛾,挼花传酒缓声歌。柳枝团扇别离多。
拥髻凄凉论旧事,曾随织女度银梭。当年今夕奈愁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晚菊花前敛翠蛾》是宋朝诗人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之情的哀愁。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还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以下将详细介绍此词:

  1. 作者简介:朱敦儒,字希真,号樵隐,又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卒于嘉兴(今属浙江)。元末入读太学,曾任天台教谕、东阳儒学教授等职。后因事受牵连,流寓南方,往来于浙、闽间。明初再迁居无锡(今属江苏)之长广(今江苏无锡市西南)。明灭元后,不知所终。他的诗风格清新豪放,善于运用口语,表现出一种粗犷而真挚的情感。

  2. 诗词原文
    晚菊花前敛翠蛾。挼花传酒缓声歌。柳枝团扇别离多。拥髻凄凉论旧事,曾随织女度银梭。当年今夕奈愁何。

  3. 诗词注释

  • “翠蛾”:指女子的眉毛,古代常用“蛾眉”来比喻女子的眉毛。
  • “挼花传酒缓声歌”:形容饮酒时的情景,挼花即用手指揉搓花朵以示敬酒,传酒则是将杯中的酒递给他人,缓声歌即缓慢地歌唱。
  • “柳枝团扇别离多”:柳枝团扇可能指的是柳树枝条编织而成的扇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离别。
  • “拥髻凄凉论旧事”:形容女子头发高高挽起,用玉簪固定,显得有些悲伤。论旧事即讨论过去的一些事情。
  • “曾随织女度银梭”:织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性,她负责在银河上纺织云霞,这里借指女子曾经的纺织工作。度银梭即在银河上穿梭纺织。
  1. 诗词赏析:《浣溪沙·晚菊花前敛翠蛾》这首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晚秋画面。词中的“翠蛾”形象生动,传达了女子的美丽;“挼花传酒”则展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柳枝团扇别离多”和“曾随织女度银梭”两句更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和个人经历,展现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创作背景:朱敦儒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经历了宋金战争以及元朝的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词作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3.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词人的代表作之一,《浣溪沙·晚菊花前敛翠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的窗口。同时,这首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浣溪沙·晚菊花前敛翠蛾》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宋代词坛的艺术表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解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於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毛本题作「重阳」。

挼(ruó)花:龙榆生笺:「冯正中《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缓声歌:龙榆生笺:「杜子美诗:『绿杨垂手舞,啼鸟缓声歌。』古乐府有《小垂手舞》、《大垂手舞》、《前缓声歌》、《后缓声歌》。」按,杜句不见杜集。查《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丁晋公》引《洪驹甫诗话》云:「潘子真为予言,晋公诗『绿杨垂手舞,黄鸟缓声歌』,《乐府》有《大垂手》、《小垂手》,《前缓声》、《后缓声》,故工用之,其属对律切如此。」

柳枝:龙榆生笺:「《乐府诗集》:『《杨柳枝》,汉铙歌鼓吹曲。本作《折杨柳》,至隋时始为宫词。』张承吉《折杨柳二首》:『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是也。」

团扇:龙榆生笺:「《晋书·乐志》:『《团扇歌》者,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制此歌。』乐府《团扇郎歌》:『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

拥髻: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龙榆生笺:「《拾遗记》:『伶玄买妾樊通德,谈道赵飞燕姊妹事,以手拥髻,凄然泣下。』」按,不见今本《拾遗记》,拥髻事见《赵飞燕外传·伶玄自叙》:「伶玄,字子于,潞水人。……哀帝时,子于老休,买妾樊通德。通德,嫕之弟子不周之子也。有才色,知书,慕司马迁《史记》。颇能言赵飞燕姊弟故事。子于閒居命言,厌厌不倦。子于语通德曰:『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鹜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通德占袖,顾视灯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子于亦然。」

织女度银梭:龙榆生笺:「鲍参军《代堂上歌行》诗:『晖晖朱颜酡,纷纷织女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