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冰肌自是生来瘦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消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还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波折起伏,而文学成就则极为辉煌,尤其擅长诗词,其诗、词、文皆能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词的原文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2. 词的译文
    冰肌自是生来就消瘦。何况分离之后更消瘦。日头升高时帘幕低垂,眺望黄昏时更加销魂。你知道我因相思之苦,怎能忍心抛下你离去?不说跋涉千山万水的艰难,只怕与你分别之后再见一面多么不容易。

  3. 词的情感表达: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与不舍。他用“生来就消瘦”来形容自己的体态,以及因分离后的消瘦感。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外在的憔悴,更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深切眷恋。

  4. 词的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虞美人》中运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如“冰肌自是生来瘦”中的“生来就消瘦”,通过比喻传达了内心的忧愁和对爱人的思念;“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则是用景物的变化隐喻人物的内心世界。
  • 意象选择:此词中大量使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比如“帘幕”、“黄昏”、“山河”,这些自然元素被巧妙地用来衬托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
  • 情感渲染:通过对“黄昏”、“销魂”等词汇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相思之情。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的词作,也是苏轼个人情感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现。通过对词作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才华和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注解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其词云:『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伯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 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记》:『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或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拍。』《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叶动如舞。』《益部方物图赞》改『虞』作『娱』,云:『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叶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笔谈》云:『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曰《虞美人操》。其声调与旧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东斋记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动,传者过矣。』予考六家说,各有异同。《方物图赞》最穿凿,无所稽据。旧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谓下音俚调,嘻其甚矣。亦闻蜀中数处有此草,予皆未之见,恐种族异,则所感歌亦异。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此草应拍而舞,应旧曲乎?新曲乎?桑氏吴音,合旧曲乎?新曲乎?恨无可问者。又不知吴草与蜀产有无同类也。」元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竹坡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玉田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半轩词取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奔放,以悲歌慷慨为基本特色。以李后主词、毛平圭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另有变体,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阕五句五平韵,后阕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题注:傅注本、元 延祐本、明 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子晋 汲古阁本《东坡词》。刘尚荣按:「曹树铭云:『按此词系女流口吻,意境与东坡词不类,断非东坡所作。今移列误入词。』见曹本『误入词』卷。」

分飞:龙榆生笺:「孟浩然《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诗:『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