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乱途中

回首兵戈地,遗黎见几人。
他乡空白发,故国又青春。
多难堪长客,偷生愧此身。
本无匡济略,叹息谩伤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避乱途中》是一首南宋诗人严羽创作的五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在动乱时期的生活体验和心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 首联:“回首兵戈地,遗黎见几人。”
    描述了战争结束后,幸存的人们稀少,反映出战乱带来的生民凋敝。
  • 颔联:“他乡空白发,故国又青春。”
    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年岁增长却未能为国尽忠的遗憾与无奈。
  • 颈联:“多难堪长客,偷生愧此身。”
    揭示了诗人身为流离失所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挣扎。
  • 尾联:“本无匡济略,叹息谩伤神。”
    表明作者虽有匡扶时局的抱负,但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到深深的悲哀和自责。
  1. 作者简介
  • 严羽(1220-1269):南宋诗人、诗人论家,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于福建邵武。
  • 生平:严羽终生未仕,游于江楚吴越间。主要活动于理宗时,他的诗歌风格深受盛唐影响。严羽著有《沧浪诗话》《沧浪集》,并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作品。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避乱途中》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其内容推测,可能是诗人在南宋晚期或元初所写,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情感。
  • 历史环境:南宋末年至元初,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加剧,北方少数民族南侵,造成了大规模的战争和灾难。这一时期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时期。

《避乱途中》不仅是严羽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的真实反映,更是南宋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文人心态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当时的历史脉络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