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雷壑先生韵

青紫过如拾芥轻,今吾非辱故非荣。
海波忽与桑田改,书眼空如秋月明。
只可一丘容鹤隐,何须万里较鹏程。
到头更要深山住,不作终南捷径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雷壑先生韵》是宋代诗人苏寿元的一首七言律诗。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1. 诗歌原文
  • 《和雷壑先生韵》的原文如下:“青紫过如拾芥轻,今吾非辱故非荣。海波忽与桑田改,书眼空如秋月明。只可一丘容鹤隐,何须万里较鹏程。到头更要深山住,不作终南捷径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和社会变迁的感悟。
  1. 主题思想
  • 苏寿元通过这首七言律诗传达了他对于功名利禄的看法,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荣耀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他提倡退隐深山,不做权谋之争,而是选择一种简约而不平凡的生活方式。
  1. 文学手法
  •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海波忽与桑田改”暗喻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书眼空如秋月明”则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境的澄明和超脱。此外,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1. 文化背景
  • 《和雷壑先生韵》的创作背景是在宋徽宗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感于世态炎凉,因此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苏寿元作为宋代的诗人,他的这种感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1. 鉴赏角度
  • 鉴赏《和雷壑先生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等。此外,还可以探讨宋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如对自然的赞美、对官场生活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品格的修养等。

《和雷壑先生韵》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世的推崇,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宋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