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其行

初从童丱祝千春,俄见骞腾祝更频。
已喜吏资能可问,又嘉文笔速如神。
室堂宜念承先构,乡里须教号善人。
我待儿曹上霄汉,便归林下岸仙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其行”是宋代诗人苏颂创作的一首词,该作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侄子的深情厚意,还展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特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原文
    初从童丱祝千春,俄见骞腾祝更频。已喜吏资能可问,又嘉文笔速如神。
    室堂宜念承先构,乡里须教号善人。我待儿曹上霄汉,便归林下岸仙巾。

  2.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初从童丱祝千春”开篇即表达了作者对侄子的祝愿与期望,希望侄子能够健康成长、前程似锦。而“又嘉文笔速如神”则赞美了侄子在文学上的才华,表达了对其未来成就的期待。
  • 艺术特色:作为宋代诗词的代表,《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其行》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文化价值:《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其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1. 历史背景
  • 宋代诗词发展:宋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苏轼、黄庭坚等著名诗人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苏颂作为宋代的学者和官员,他的诗词作品同样展现了宋代诗词的风采。
  • 家族关系:在古代中国,家族观念极为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苏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侄子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显示了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其行》不仅是一首表现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