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签判张太博移竹

梁苑有修竹,移来正得时。
新开一斋馆,分植两轩墀。
璅碎青金影,纤圆碧玉枝。
物应人共美,性与地兼宜。
渐喜声成韵,毋伤色暂衰。
宁因恶土变,自与好风期。
窗闼常相对,阑干不用施。
看怜朝露爽,坐觉昼阴迟。
拟富非侯等,亲邻见凤姿。
燕杯留几席,画笔置藩篱。
护长防将折,删枯欲更滋。
破忧谈将解,化恐误仙骑。
节耸蛟螭骨,苞翻虎豹皮。
竿长终劲挺,根困任离披。
肯顾柯亭赏,休思渭水持。
吟馀毫亦健,灌罢器频攲。
戴谱须书此,淇园未羡之。
七贤尝伴侣,六逸重犹夷。
缅继斯人躅,如吹仲氏篪。
萧然发清思,赖尔作良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签判张太博移竹》是宋代诗人苏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深刻理解,还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独特观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梁苑有修竹,移来正得时。
    新开一斋馆,分植两轩墀。
    璅碎青金影,纤圆碧玉枝。
    物应人共美,性与地兼宜。
    渐喜声成韵,毋伤色暂衰。
    宁因恶土变,自与好风期。
    窗闼常相对,阑干不用施。

  2. 诗意赏析

  • 自然与艺术的和谐:诗中的“梁苑有修竹”和“新开一斋馆”两句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与人文环境的交融。修竹代表着自然之美,而斋馆则是文人雅士休憩之所,两者的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存。
  • 物与人的共鸣:“物应人共美”和“性与地兼宜”表达了诗人对事物与人和谐相融的看法。他认为美好的事物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同时也能适应环境,这种观点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 艺术的感染力:“渐喜声成韵,毋伤色暂衰”两句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生命力。好的艺术作品如同自然之物,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即使短暂也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 逆境中的坚持:“宁因恶土变,自与好风期”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像好风一样,不断前行,寻找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
  • 审美的多样性:“窗闼常相对,阑干不用施”展示了诗人对不同审美偏好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观赏者还是被观赏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不拘泥于形式。
  1. 艺术手法分析
  • 意象的运用:《次韵签判张太博移竹》中大量使用了意象丰富的自然元素,如“青金影”、“碧玉枝”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 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新旧环境的不同状态以及事物的新旧状态,诗人巧妙地衬托出新事物的新鲜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的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竹子的描述传达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次韵签判张太博移竹》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展现艺术美感的诗歌,也是一次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能深入思考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