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楼

讲馀衣袂受风轻,来与阑干共晚晴。
山倚南云屏迤逦,江迎西月锦鲜明。
道心千古飞鸢接,秋意一楼宾雁横。
老柏上头天尺五,莫歌金石出商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介绍《秀文楼》

聂致孙的《秀文楼》是一首描绘秋意和山水风光的古诗。此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将作者在秋天登高望远时的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完美地表达了出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 第一段:“讲余衣袂受风轻,来与阑干共晚晴。”这两句描述诗人穿着轻衣,随着风轻轻飘动,来到栏杆旁,欣赏着晚晴时分的美丽景色。
  • 第二段:“山倚南云屏迤逦,江迎西月锦鲜明。”这句描绘了远处的山峰和近处的江水,以及月光下江面如同锦缎般明亮的情景。
  • 第三段:“道心千古飞鸢接,秋意一楼宾雁横。”这里的“道心”指的是道士的内心世界,而“秋意”则是指秋天的氛围。诗中通过“飞鸢”和“宾雁”这两个意象,表现了秋天特有的意境。
  • 第四段:“老柏上头天尺五,莫歌金石出商声。”这句话中的“老柏”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天尺五”可能指的是某种古老的尺度或高度。最后一句“莫歌金石出商声”,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超越世俗、超然物外的境界。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秀文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同时,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情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哲学思想。
  1. 历史背景
  • 时间地点:据研究,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

《秀文楼》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崇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还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