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赵东野

水树摇窗榻见天,空花换尽我依然。
吟情豁处因闻道,隐趣深来颇入禅。
不以耳听何用洗,且无琴在底须弦。
未知遇得开关否,破费沧江月一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椅的《谒赵东野》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赵东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其高洁品格敬仰的七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罗椅,字子远,号涧谷,宋吉州庐陵人,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饶鲁的学生。罗椅在仕途上曾历任江陵教授、潭州宰信丰、提辖榷院等职,但最终因度宗末年被论罢。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世广泛传诵,其中《谒赵东野》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2. 诗句解析:罗椅在《谒赵东野》中表达了对赵东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崇敬之情。首句“水树摇窗榻见天”描绘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仿佛能听到窗外的水声和风声。接着“空花换尽我依然”,表达了诗人面对纷扰世界依旧保持本心,不受外界诱惑影响的决心。第三句“吟情豁处因闻道”,意味着诗人在领悟到某种道理或境界后,心境豁然开朗,仿佛听到了智慧的声音。最后两句“不以耳听何用洗,且无琴在底须弦”则揭示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理念,认为真正的清净来自于对世俗声音的超脱和心灵的独立。

  3. 创作背景:罗椅的《谒赵东野》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宋末元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频发,许多士人为了逃避现实纷纷隐逸山林。在这种背景下,罗椅通过这首七律诗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心灵净土的追求,以及他们试图在乱世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的愿望。

《谒赵东野》不仅展示了罗椅深邃的艺术造诣和高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宋末元初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风貌。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文化传承上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