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树摇窗榻见天,空花换尽我依然。
吟情豁处因闻道,隐趣深来颇入禅。
不以耳听何用洗,且无琴在底须弦。
未知遇得开关否,破费沧江月一船。

【注释】

谒:拜见。赵东野:唐代诗人李贺,字“正卿”,号中郎,因居长安城南避风巷(今陕西长安县南),世称避风巷鬼仙,又称赵东野。水树摇窗榻:以水和树摇晃着窗榻,写室内的景色。空花换尽我依然:意指花开花谢,人事更迭,但诗人自己却依然如故。吟情豁处:抒发情感之处。隐趣深来:指隐居的生活情趣逐渐显现。颇入禅:很接近佛门禅宗。不以耳听何用洗:不必去洗耳朵,因为耳朵已听见了。底须弦:没有琴弦,因为琴已经坏了。沧江月一船:沧江,即长江。月一船,指月光映在船上。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四句是第一联,后两句是第二联。

开头三句写景抒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水树摇窗榻见天”,窗外水波荡漾、树木摇曳,窗榻上可以看见天空;“空花换尽我依然”,虽然春天已经过去,花儿也已经凋零,但我自己依然如旧。这两句诗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吟情豁处”四句是第二联,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吟情豁处”意指作者在抒写诗歌时达到了豁然开朗的境界,“隐趣深来”意指作者隐居的生活情趣逐渐显现出来,“颇入禅”意指作者很接近佛门禅宗。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最后两句是第三联,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不以耳听何用洗”,意思是说,不必去洗耳朵,因为耳朵已经听见了;“且无琴在底须弦”,意思是说,没有琴弦,因为琴已经坏了。这两句话都是对前面诗句的进一步解释,强调了诗人对外界事物的超然态度以及他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诗意的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