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颍叟弟春句

厌听鸠妇屋头声,十日何曾五日晴。
一到红芳了归去,几多时便绿阴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颍叟弟春句”是宋代诗人苏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其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生活的哲思。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厌听鸠妇屋头声,十日何曾五日晴。
    一到红芳了归去,几多时便绿阴晴。

  2. 诗意解析

  • 厌听鸠妇屋头声:诗人厌倦于听屋檐下老鹰的叫声,暗示着某种厌倦或烦闷的情绪。
  • 十日何曾五日晴:尽管经历了十天的阴雨,但从未有过连续五天晴朗的日子,表达了诗人对持续好天气的渴望。
  • 一到红芳了归去:每当春天到来,红艳的花朵盛开时,诗人便会选择离开,这里的“归去”可能象征着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
  • 几多时便绿阴晴:在诗人心中,何时能有绿荫成阴带来晴朗的天气呢?这体现了他对于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当前状况的不满。
  1. 作品赏析
  • 该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波动及其对生活的态度。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诗中的“厌听”、“归去”等词汇,传达出一种逃离现实的意味,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或不如意。
  • 整首诗语言朴素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日常生活片段的捕捉,展示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1. 创作背景
  • 《和颍叟弟春句》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苏泂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面临着国家动荡和个人生活困境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泂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苏泂应友人之邀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可能在诗中融入了对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1. 文化影响
  • 《和颖叟弟春句》作为苏泂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 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许多学者和读者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和颍叟弟春句》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份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到美与和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