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生中秋月

不为人间意,居然节物清。
银堂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醉客尊前倒,栖乌露下惊。
悲欢今古事,寂寂堕荒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舜钦的《和解生中秋月》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诗人对人间世事的感悟与思考的五言律诗

在这首作品中,苏舜钦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世沧桑、繁华落尽后留下的寂寥感怀。诗中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还透露出其内心的感慨与哲思。以下是对该诗更为细致的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苏舜钦(957年—1030年),字子美,号沧浪翁,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激昂向上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 创作时间:该诗创作于庆历七年(1047年),此时苏舜钦因遭逢政治变故,流寓苏州期间,心境颇为复杂。
  1. 诗歌原文
  • 不为人间意:这句表明了诗人超脱尘世的俗念和追求。
  • 居然节物清:中秋时节,明月当空,诗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澄明。
  • 银堂通夜白:银色的月光如同洒落在银堂之中,夜晚一片明亮。
  • 金饼隔林明:金色的月饼在林间透射出耀眼的光辉,显得格外显眼。
  • 醉客尊前倒:沉醉于中秋佳节的美酒之间,人们尽情畅饮,仿佛倾倒其中。
  • 栖乌露下惊:栖息的鸟儿被露水惊醒,鸣叫声让这宁静的秋夜添了几分生机。
  • 悲欢今古事:世间的悲欢离合,古今交替,似乎都成为了过往云烟。
  • 寂寂堕荒城:诗人站在这座古老而荒凉的城池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和解生中秋月》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的“不为人间意”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居然节物清”则传达了诗人对中秋之夜清新宁静之美的赞美。
  • 思想内涵:此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赏析,更蕴含着对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

苏舜钦的《和解生中秋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还可以从中汲取对美好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