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红窗碧玉新名旧

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小来竹马同游客,惯听清歌。今日蹉跎,恼乱工夫晕翠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展示了晏几道在词坛上的独特风格,也揭示了宋代词人对女性情感与生活细节的细腻描写。下面将围绕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生于公元1030年,卒于公元1106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
  1. 词作原文
  • 红窗碧玉新名旧: 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 犹绾双螺: 指女子的发饰,象征着她的美丽和身份。
  • 一寸秋波: 形容眼神流转如秋水般清澈而深邃。
  • 千斛明珠觉未多: 比喻女子眼中流露出的情感丰富、深邃,无法用数量来衡量。
  1. 词作鉴赏
  • 情感表达: 通过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伤。
  • 艺术手法: 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文化内涵: 此词不仅是文学作品,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风貌。
  1. 创作背景
  • 生平经历: 晏几道出身文学世家,其父为晏殊。他在官场经历中曾任职多个要职,后以词人的身份闻名于世。
  • 词风特色: 他的作品以哀感缠绵、清壮顿挫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女性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1. 名家点评
  • 明毛晋刊入宋六十名家词: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收录于《小山词》,显示其在当时受到的认可和重视。
  1. 词句注释
  • 原文翻译: 红窗户下的女子,依然保持着双螺发饰;她的眼眸流转着如同秋天的水波一般的光芒,然而心中却有着千斛明珠般的情感,但感觉还远远不够。
  1. 作品影响
  • 后世评价: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作为晏几道的代表作品之一,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 文学价值: 词中融合了传统诗词的审美元素,同时也体现了宋代词人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
  1. 相关研究
  • 学术探讨: 关于晏几道及其词作的研究,历来都是文艺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 比较研究: 可以将《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与其他宋代著名词作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和共性。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宋代词人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氛围,还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注解

碧玉: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髮髻。宋·姜夔《少年游·戏张斗甫》:“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雲西。”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南唐·李煜《菩萨蛮》词:“眼色暗相鉤,秋波横欲流。”宋·苏轼《百步洪》诗:“佳人未肯回秋波, 幼舆欲语防飞梭。”

小来:从小,年轻时。唐·李颀《杂曲歌辞·缓歌行》:“小来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