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祀明堂恩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岁满召归,除太常丞、集贤校理。于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故虽执政初亦莫知其为材。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试知制诰。及为制诰,遂以文学称天下。金部君坐免归,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锄治奸蠹,所禁无不改,崇奖贤知,得其欢心,两州人皆画像祠之。英宗即位,召还,延见劳问甚悉。居一月,权发遣开封府事。公初至,开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及摄事,人吏皆屏息。既而以知审官院,遂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公旦昼视事,日中则廷无留人,出谢诸客,从容笑语。客皆怪公独有馀日,而畿内翕然称治。于是名实暴振发,贤临一时,自天子大臣皆论以为国之器,而闾巷之士奔走谈说,欢呼鼓舞,以不及为恐。
会母夫人疾病,请东南一州视疾,英宗曰:“学士岂可以去朝廷也?”公虽去开封,然皆以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丧以去。英宗闻公去,尤悼惜,时遣使者追赐黄金,而以金部君知苏州。公居丧致哀,寝食如礼,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苏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视书,而文辞敏丽可喜,强记精识,长于议论。世所谓老师宿学无所不读,通于世务者,皆莫能屈也。于善良贫弱,抚恤之尤至。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阔略。而州人之贫无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无以嫁者,以公使钱葬嫁之,凡数百人。于其卒,知与不知,皆为之叹惜。
内翰沈公墓志铭
译文
沈公姓沈,字文通,世代为杭州钱塘人。起初,凭借祖上荫功补任郊社斋郎,考取进士时在朝中为第一名,由于大臣质疑已经做官的人按照惯例不能为第一名,所以让他做了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江宁府通判。
当时,沈公二十岁,百姓和官吏们认为沈公年少,但是沈公所作所为卓越,已经足够使人感动,然而,世人大多数不知道沈公真的可以有所作为。因祭祀明堂得到圣恩,升迁为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年满后,被朝廷召回京城,担任除太常丞、集贤校理。于是,担任了校理八年,平时居住闭门不出,虽然管理政事,但不是处理公事人们往往见不到他,所以即使执政初期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人才。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开始以同修起居注的身份,奉召负责诏告起草。沈文通等到承命草拟诏令,就凭借文学才能称誉天下。金部君因罪罢免回家,请求任职越州,后来又任职杭州。惩治奸人,但凡所禁止的没有不改变的,推崇奖赏贤知之人,得到他们的欢心,两个州的人为他画像建祠。英宗即位后,把他召回朝廷,奉召询问甚是仔细和全面。过了一个月,朝廷命令派遣他任职开封府。沈公初到,开封人就用手指指着互相说:“这个人就是杭州的沈公。”等到沈公管理府事,百姓和官吏都屏息期待。不久,管理审官院,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沈公只是夜晚管理政务,白天则廷堂无人,出门谢客,从容笑谈。客人都奇怪沈公独有闲馀的时间,而京城附近安宁称治。于是,名气与事实相符,名实大振,贤能一时,从天子和大臣 们开始都把他当成国家的栋梁之材,那些处于闾巷的读书人奔走谈说,欢呼鼓舞,为达不到他的才能而担忧。
后来遇到母亲得了病,请求朝廷去东南一州探视病情,英宗说:“学士怎么可以离开朝廷呢?”沈文通虽然离开了开封府衙,然而大家都认为早晚将会得到重用,却遭逢母夫人丧事而离职。英宗听说沈公已经离开,尤为痛悼惋惜,当时派遣使者追赐黄金,并且让金部君任职苏州。沈公居丧致哀,寝食如礼,以某年某月得病于杭州,离开茔地,某日到苏州,并在某日去世,年龄四十三岁。
沈公平时不常读书,但是可喜的是文辞敏捷华丽,记忆力强,见解精确,擅长议论时事。世人所说的年老资深的学者和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没有什么书不读,但精通谋身治世之事方面,都没有能超过沈公的。对于善良贫弱之人,抚恤尤其到位。在杭州时,他对待使客大多不讲究。对州里因为贫穷无法埋葬亲人的以及女子失去依靠难以出嫁的,都凭借沈公给的钱来安葬或出嫁,这样的人大致有几百人。在他死后,知道他和不知道他的,都替他叹息。
介绍
“内翰沈公墓志铭”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撰写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这篇墓志铭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 作者简介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文公,中国宋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被赞誉为变法革新的重要推动者,又因其推行新法而遭受批评。他的诗文多涉及对时政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弊端的不满和改革的愿望。
- 写作背景
- 政治风波:王安石的生平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神宗朝期间主持的新法。这些新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以振兴国家,但因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完全实施,导致王安石在政治上屡遭挫折。
- 个人遭遇:王安石本人曾因为支持变法而被贬官,甚至一度入狱,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信念。在失势后,王安石的生活颇为坎坷,其晚年生活多与贫困和孤独相伴。
- 作品内容概述
- 沈氏家族介绍:墓志铭首先介绍了沈家的世代和历史背景:沈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这为理解沈公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 科举成就:沈公以祖荫补郊社斋郎,并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及第的资格,位列第二。这个描述展示了沈公早年的才华和努力。
- 政治生涯:尽管沈公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但朝廷中的大臣对他有异议,认为沈公不应成为状元,因此将其排在第二位,最终沈公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和通判江宁府。
- 作品风格
- 严谨的叙事风格:王安石在撰写《内翰沈公墓志铭》时,采用了严谨的叙事方式,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具体事例,展现了沈公一生的成就和经历。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理性和客观。
- 作品意义
- 历史见证:通过对沈公一生的记载,墓志铭成为了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记录了沈公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 思想启示:王安石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改革和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通过学习他的生平和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汲取智慧。
王安石的《内翰沈公墓志铭》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王安石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