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有感

宰我嗜昼寝,边韶仍爱眠。
当时师弟子,指摘良纷然。
韦弦以为戒,黾勉亦有年。
分作蠹书鱼,文字相周旋。
纵不叔夜懒,犹惭头在悬。
如何到此地,午枕有所便。
晨餐未停箸,睡思潜予牵。
蒙眬眼自醉,百体柔于绵。
茗饮虽再三,驱逐无由缘。
解衣卧北窗,径走姬旦前。
往往随物化,飞跃参鱼鸢。
老木森古砌,日转惊鸣蝉。
矍然整巾屦,衙鼓忽已传。
由来棘围中,疏放成拘挛。
气血似止水,郁郁为此愆。
何当彻门牡,四顾还青天。
朝昏递消息,有节亦有宣。
焚膏续清昼,冥心寄韦编。
往失固莫救,尚得来者全。
圣处几万里,行矣勤着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午枕有感》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律。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清美的诗句描绘了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午梦初醒时所见、所感、所思。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及背景: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的原文
    宰我嗜昼寝,边韶仍爱眠。
    当时师弟子,指摘良纷然。
    韦弦以为戒,僶俛亦有年。
    分作蠹书鱼,文字相周旋。
    纵不叔夜懒,犹惭头在悬。
    如何到此地,午枕有所感。
  • 诗的解析
    首句“宰我嗜昼寝,边韶仍爱眠”,以孔子弟子宰我和边韶嗜睡的故事开篇,表达了对休闲和安逸生活的向往。次句“当时师弟子,指摘良纷然”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学者的严格要求和批评。第三句“韦弦以为戒,僶俛亦有年”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认为即使是像韦弦这样的贤才也难以避免年华老去。第四句“分作蠹书鱼,文字相周旋”则形象地描绘了书籍堆积如山的情景,反映出知识分子在学术追求上的辛勤与孤独。最后两句“纵不叔夜懒,犹惭头在悬”和“如何到此地,午枕有所感”,则是对个人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既有对过去的遗憾,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1.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动机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之时。据记载,他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变法失败后辞去相位,退居江宁。这一时期,他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情感的低谷,因此诗中流露出深深的忧郁和无奈。
  • 创作动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午梦初醒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和坚守,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1. 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 艺术手法: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用典等。例如,他将午睡后的心境比作“蠹书鱼”,暗示了知识的积累和内心的纠结。用典方面,他引用了孔子弟子宰我和边韶嗜睡的故事,以及韦弦和僶俛的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
  • 语言风格:王安石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在这首诗中,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既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1.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 文化意义:王安石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此外,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和反思,这首诗也具有启发后人的作用。
  • 社会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午枕有感》不仅是王安石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政治理想与人生哲学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命、时间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