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
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彩,投老又堪悲。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
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忆在无怀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
水调歌头 · 东坡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本于太白问月云:「青天有月来几时。」太白云「今人不见古时月」,本于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郎。抱朴子所言,非绮语也。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 东坡》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明月和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古人的怀念。这首词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月色,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水调歌头 · 东坡》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首词中,苏轼不仅用词描绘了明月的美丽,还通过与前人如李白、抱朴子等的比较,展示了自己对月亮和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他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水调歌头 · 东坡》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贬官黄州期间,他通过对中秋夜月的描述,寄托了对家乡以及过往友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这首词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成就上看,《水调歌头 · 东坡》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通过对“明月几时有”这一诗句的改写,苏轼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伤,以及对古代月亮之美的向往。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背后的情感内涵。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水调歌头 · 东坡》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自其问世以来,这首词不断被后人传唱,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它不仅仅是一个词牌名,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和持久影响力。
《水调歌头 · 东坡》是一首集文学价值、情感深度、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于一体的经典词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