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灔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灔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灔滪堆赋
译文
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灔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以我看来,它倒有功于这些人。蜀江融匯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势浩大,奔流滔滔,横跨宽阔的原野,但三峡的宽度,还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门的灔滪堆首先阻挡在三峡中,那么江水必然飞流直下,奔腾而泻,其锐势必定直冲瞿塘峡口,它的凶猛险恶之势,必定不仅像现在这樣。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要为它作赋,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试着观察之后,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规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让人们用意识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是随着其他事物的形状而变化,因此,千变万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规律。它奔腾飞流,汹涌狂怒,具有万夫不当的势力。要使它回转蜿蜒流动时,唯有圣人纔能够让它这样听话。
我乘着小船到瞿塘峡口,观察灔滪堆的险要、雄奇的气势,然后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峡口顿开之时不离开此地,本来是有原因的。那蜀江从远处滚滚而来,浩浩荡荡漫流于平原沙洲,流经千里而没有受到阻挡,它的水势也就骄纵而暴孽势不可挡。忽然来到峡口,逼近狭窄之地,就像让万顷之水猛然匯在一个酒杯中。这大水还不知道有三峡,于是就猛然暴怒地疯狂冲击灔滪堆,喧闹着发出震天的吼声,尽力与这块巨石争鬬。滔滔之势就像万马奔腾从西而来,忽然遇到孤城当道,就像动用攻城的战车一样竭尽全力扑到这块巨石之下。但是,这块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坚不可摧,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敌人,剑折箭尽,衹好弯弯曲曲绕着城垣缓缓东流而去。于是,滔滔的江水匯入瞿塘峡口,安然平缓地东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来就存在因安逸而生变故,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的规律。按照我的说法推而广之,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变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介绍
《滟滪堆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纪行赋。这篇作品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更是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深刻理解的体现。以下将从多方面介绍《滟滪堆赋》:
- 作者背景
-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画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其诗、词、赋、文章等传世,被誉为“文章四大家”之一。
- 作品内容
- 主旨阐述:苏轼通过对滟滪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块巨石不仅没有给航行带来危险,反而对过往船只起到了保护作用。他通过比喻,指出事物都有两面性,滟滪堆的存在使得江水得以顺畅地流经三峡,避免了可能的危险和灾难。
- 哲学思考:苏轼在作品中还融入了哲学家和政治家的眼光,探讨了世事中“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这种深刻的思辨能力展示了苏轼作为文人兼智者的特质。
- 艺术手法
- 语言风格:《滟滪堆赋》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苏轼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又不失简洁。例如,他用“百川汇海”来比喻大江大河汇聚成大海,用“舟楫往来”来比喻船只的频繁往来,这些生动的描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结构布局:《滟滪堆赋》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由开篇的描写到结尾的总结,逻辑清晰,条理有序。全文先描述滟滪堆的地理位置和形态,然后分析它的存在对于航运的影响,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结构使得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引人深思。
-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滟滪堆赋》是苏轼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展现了他在赋体文学上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多次引用和研究。
- 思想启示:苏轼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他的许多观点和见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特别是在今天看来,苏轼对于滟滪堆的看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看待事物时要全面考虑其利弊得失。
- 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滟滪堆赋》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一传统主题的重新诠释,苏轼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 教育启迪:苏轼的这一作品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自然界的规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它教导人们要有批判性思维,既要看到事物的积极面,也要认识到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滟滪堆赋》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传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这篇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世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的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被人们传颂和研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