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西江月 · 宝髻松松挽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介绍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容貌与气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神秘感。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这句子生动地勾勒出女子精致的发髻和淡雅的妆容,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视觉效果。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女子服饰的精致,更通过“飞絮游丝”这一形象比喻,赋予了女子灵动飘逸的气质,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动人。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女子既羡慕又无奈的情感,既想亲近却又觉得难以接近的矛盾心理,增添了情感上的复杂性和深度。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这是对女子在笙歌散尽、酒意正浓之后的情景描绘,通过这种反差,进一步强化了她的独特魅力和难以捉摸的美感。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不仅是对一个美丽女子外貌特征的描述,更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和感悟。
注解
西江月:词牌名。
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
铅华:铅粉、脂粉。
“青烟翠雾”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争如:怎如、倒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