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守岁)

雪消春浅。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最奇绝,是小桃新坼,争妍粉面。
女伴。频告语,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酒晕朝霞,寒欺重翠,却忆凤屏香暖。笑拂满身花影,遥指珠帘深院。待到了,道一声稳睡,明年相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迁莺(守岁)”是宋代诗人史浩的一首描写守岁时场景的词作。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1. 原文摘要
  • 原文中,雪消春浅。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最奇绝,是小桃新坼,争妍粉面。
  • 此词表达了作者在守岁之夜的美好期待和喜悦之情。作者通过描述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个温馨祥和的气氛。同时,还描绘了守岁时的繁华景象,如玳筵开宴、鸣鸦列炬等,展现了节日的喜悦和热闹。此外,词人还将个人的喜悦与众人的祝福相结合,表达了对长寿和繁荣的期望。
  1. 词人介绍
  • 史浩,字直翁,号翠岩,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文人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史浩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方面,他的词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深受后人喜爱。史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官至宰相,但在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在文学上,他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词作更是被誉为“宋词之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文学地位
  • “喜迁莺(守岁)”作为史浩的代表作之一,在宋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展示了宋代文人在守岁时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同时,它也为后来的词人所创作的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艺术特点
  • “喜迁莺(守岁)”的词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守岁时的繁华景象,同时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这种艺术风格既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1. 情感表达
  • 词中的“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表达了作者对守岁的特殊感情。守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习俗,象征着辞旧迎新、祈求平安吉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聚在一起共度时光,享受着团圆的喜悦和温馨的氛围。而作者则希望这一夜能够延续下去,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打破。这种表达既体现了作者对家庭的眷恋和关爱,也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 “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守岁的特殊情感和期待。守岁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更是一个充满亲情和友情的时刻。在这个夜晚,人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畅谈心声、共度良宵。而作者则希望这一刻能够延续下去,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打破。这种表达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守岁夜晚的珍视和留恋,也体现了他对家庭团聚和友谊的重视和珍视。
  1. 社会影响
  • 《喜迁莺(守岁)》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传颂。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更在民间广为流传。许多地方都有关于这首词的记载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首词也激励了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许多人都在学习和欣赏这首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
  1. 现代评价
  • 在当代,《喜迁莺(守岁)》仍被广泛传颂和赞誉。它不仅被视为宋词的经典之作,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这首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艺作品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首词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生活。
  1. 教育意义
  • 《喜迁莺(守岁)》在教育和启发人们思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喜迁莺(守岁)》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更引导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珍惜亲情友情以及追求美好未来。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这首词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来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喜迁莺(守岁)”不仅是宋代诗人史浩创作的一首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其优美的文辞、深沉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