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郡燕席上)

铃閤寻盟未肯寒。鹢首驻江干。云烟翰墨,风流尊俎,不放更残。
金声掷地西清老,天未许终闲。知音素赏,当筵一曲,流水高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郡燕席上》是宋代仲并的作品。这首词通过细腻地描绘宴席之上的文人雅集,展现了宋代文化氛围以及作者对友情和文学交流的珍视。下面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作品原文与背景
  • 原文内容:《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郡燕席上》是宋代诗人仲并的作品,其原文如下:“铃阁寻盟未肯寒,鹢首驻江干。云烟翰墨,风流尊俎,不放更残。金声掷地西清老,天未许终闲。知音素赏,当筵一曲,流水高山。”
  • 创作历史:仲并生活在宋朝,具体生平资料不多,只知道他在绍兴二年(1132年)中进士,并在平江府学教授任上度过了五年。
  • 作品背景:此词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聚会饮酒赋诗的社交场景。仲并可能因某种原因参与了一场宴席,并以词的形式记录了这场活动,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交际习俗和文艺情趣。
  1. 诗词鉴赏
  •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宴会上的文人风采。例如“云烟翰墨”和“风流尊俎”等词语,既描绘了宴会的场景,又传达出了文人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文化气息。
  • 情感表达: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宴会场景的详细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整个文景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 文学价值:作为宋词的一种形式,《眼儿媚》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种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1. 历史文化影响
  • 文化反映:仲并的《眼儿媚》不仅是一首描写宴席的词作,也是对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雅集、社交风尚以及文人之间的互动方式。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人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而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 教育意义: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仲并的这首词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艺术作品,它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和学习古代文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这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仲并的《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郡燕席上》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雅集生活,还体现了作者对友情和文学的珍视。通过对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才情和智慧,也能从中吸取到关于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对待朋友以及如何在社会中保持自我价值的深刻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