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甫既没,其家集其遗文为百卷,属予序。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其学问尤敏,而资之以不倦。至晚愈笃,博览强记,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矣。自周衰,先王之遗文既丧。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几于汉,及其衰,而遂泯泯矣。宋受命百有余年,天下文章复侔于汉唐之盛。盖自周衰至今千有余岁,斯文滨于磨灭,能自拔起以追于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于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于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与人交,于恩意尤笃也。其死之日,天下识与不识,皆闻而哀之。其州里、世次、历官、行事,将有待于识平甫之葬者,故不著于此云。元丰元年。
王平甫文集序
译文
王平甫过世后,他的家人汇集他留下来的文章,编成百卷,并委托我写一篇序文。
王平甫从少就已经很卓越,凭着才能出众,智慧高超在当代闻名,写文章才思敏捷、思维流畅,如同打开河堤,语出惊人,一时争相传诵。他对做学问特别勤勉,并且好学不厌,到晚年时更加专一,博览强记,经书没有不通晓的,他对是非得失的道理明白得尤其透彻。他的文章宏大广博、典雅庄重。自从周朝衰败,先王的遗文逐渐没落。汉朝兴起,文学有古代遗风,后来衰败,逐渐没落尽了。到了唐代,天下的文章兴隆跟汉朝很相似,后来衰败,逐渐泯没。而今,宋朝受天命一百多年,天下的文章差不多跟汉唐一样兴盛。从周朝衰败到今天,差不多有千多年,其文风频临灭绝,能把这种风气兴起的,就三个朝代而已(汉,唐,宋)。就算是各于其兴盛的时候,士人都能以各自的长处显现于世的,也都为数不多啊。所以说清明的朝代得到有才的读书人都这么难。
然而今天平甫的文章能以特见于世,别人都说平甫的诗应该为宗庙作歌词,他的文章应该拿去朝廷作典册,而不得用于今世,推断历史,一千年不能说短,处心积虑舞文弄墨的人也不能说少,处在富贵的人,每天都有,然而他们大多淹没在历史中,没什么佳话可以传世,甚至还传下一些丑闻给后世。平甫有非同寻常的姿态,身负特别的才能,立于不朽,虽然不得其志,但是他的文章确实可贵,世人都难于掩盖。凭着平甫这样的才能求做官,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古今作者,有的能写文章对诗没什么研究,或者很能写诗对文章不怎么样。平甫两个都很能。他写诗更怡然自得,以此自乐。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中,所以他的诗也很多呢。
王平甫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性格朴实坦率,通达和气,对待人光明磊落(胸襟开朗),推心置腹,不因为细小的事情引发猜疑而产生隔阂。和人交往,在情意上尤其深厚。他死的那一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听到他的死讯都为他哀痛。那些州里、世次、历官、行事。
介绍
王平甫文集序是一篇由宋代文学家曾巩所著的文学作品。这篇序文详细记录了王平甫文集的编纂背景以及文集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是对该序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章以严谨著称,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作品内容:王平甫文集序中描述了王平甫的生平及成就。王平甫自幼才华出众,其文思敏捷,言辞犀利,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他的学识广博,记忆力强,能够博览群书,对书中的道理有着深入的理解。王平甫的文集最终被整理成百卷,曾巩负责为之作序。
文体风格:曾巩的文笔严谨而不失灵动,其文字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写作风格。通过曾巩的序文,读者可以了解到王平甫文集的丰富内涵及其在文学上的贡献。
历史价值与启示:王平甫文集序不仅是对一个文学家生平和成就的记载,更是对宋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传承。它展示了一种追求知识、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阅读体验: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曾巩撰写的王平甫文集序提供了一种了解古代文学和学术背景的途径。通过阅读这些序文,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王平甫文集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部序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宋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脉络,同时也能体会到曾巩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厚修养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