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子孙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遣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蘼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之也。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其不贤也。虽积金满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者,吾见其愚之甚。然则圣贤不预子孙之匮乏耶?何为其然也,昔者圣贤遗子孙以廉以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做长辈的没有不想为后代谋福利的。但是真正能给后代带来福利的实在太少,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为后代谋福利的人,只不过广泛地经营生计来留给后代,他们已经有田地阡陌相连了,有住宅商店横跨街坊,有满仓的粟麦,有满箱的金银布匹,心里还是感到不满足,不肯停止营求,喜悦自得地认为这些财物子子孙孙累世都用不完了,但他们不知道用仁义方正的品行去教诲子女,用礼仪法则来治理家庭。这样自己通过十几年勤劳幸苦聚积得来的财富,子孙却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奢侈淫靡、游乐放荡而把它们用光,还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娱乐,又怨恨祖先原先过于吝啬,对他们不恩宠,过于严厉。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追求过多,过多就会成为牵累。假如他的子孙真的贤能,难道粗粮粗布者不能自己经营生计却因饥寒死于道路吗?假如他的子孙不贤能,即使积累了满屋黄金,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那么,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我要说: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介绍

《训子孙》是出自宋代司马光的作品。它主要讲述的是有德者皆由俭来,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的观点

在《训子孙》中,司马光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有德者皆由俭来。他以节俭为美德的基础,认为节俭能够减少欲望,使君子们不因物欲所牵,能够正直地行事。同时,他认为小人物通过节俭也能够保持谨慎,远离罪恶,使家庭富裕起来。这一观点强调了节俭在个人品德和家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司马光对简朴生活方式的推崇。

司马光还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知享乐,不知节俭,那么他的财富最终会被挥霍掉,甚至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娱乐。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后代子孙教育的期望,即后代应从节俭和适度的生活态度出发,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负面影响。

司马光的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局限于对后代的物质生活指导,更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他认为,只有那些懂得节俭、注重品质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这种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要珍惜现有的资源,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

《训子孙》还提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通过节俭来节制欲望,而小人虽然也节俭,但缺乏自律,容易放纵。这种区分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一种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社会和谐时,要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的提升。

《训子孙》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节俭与奢侈的讨论,揭示了人生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司马光的这一作品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