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泺源石桥记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皇,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齐州泺源石桥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栾城集》。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济南城的西南山下的泺水发源于城之西南山,向北流经护城河,至城西门处跨河而建一座石桥,是通往京城和海上的重要通道。

文章通过对济南城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城市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同时,作者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描绘,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济南城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紧密联系。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也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齐州泺源石桥记》不仅是对一个具体水利工程的记载,也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技术的重要文献资料。它反映了古代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展示了古人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城市的建设背景、工程技术和治理策略。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精细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展现了济南城的壮丽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文人们对于山水自然和城市风貌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也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从文化影响来看,《齐州泺源石桥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古代水利工程的选址原则、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工程结构的设计理念等,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文章中提到的桥梁作为连接城市与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其设计和建造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交通观念和技术水平。

《齐州泺源石桥记》不仅是一部记录济南城重要水利工程的文言文作品,还是一部展现古代城市面貌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代城市的地理环境和水利建设,还能够深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