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暮春

芍药开残春已尽。红浅香乾,蝶子迷花阵。阵是清和人正困,行云散后空留恨。
小字金书频与问。意曲心诚,未必他能信。千结柔肠愁寸寸,钿钗几日重相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是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年间(约公元1056年-1063年)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是写给其友人李公择的送别之作,通过描绘暮春的景象来表达作者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和对再次被重用的渴望。以下是对该词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
  • 送别李公择:该词是苏轼为送别他的老友李公择而作。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此次离别让苏轼心中充满了不舍。
  • 惜别之情:通过对暮春时节的描写,词人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还隐含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希望。
  • 再受重用的渴望:词中透露出苏轼对自己未来政治前途的担忧与期盼,希望能得到皇帝的重用。这一情感在词末得以体现,表达了他对友情和未来的双重期许。
  1. 诗词原文
  • “蝶恋花”是此词的标题,取自唐代教坊曲名,原意指蝴蝶依恋花朵。
  • “暮春”指的是春季接近尾声的时候。
  • “别李公择”直接说明了词的主题——告别。
  1. 诗词内容赏析
  • 情景交融:《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通过暮春的景色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及对未来的展望。
  • 含蓄表达:词中没有直接表达出对政治失意的不满,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间接反映了词人的心境。
  • 艺术手法: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细腻。
  1. 文学价值
  • 情感真挚:《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士大夫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 艺术风格:这首词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如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又不失豪放派的风格,如直抒胸臆,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与坚持。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不仅是一首表达惜别情感的词作,更蕴含了诗人对友情、政治前途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人格魅力与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