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远景楼记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眉州远景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篇经典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眉州远景楼记》的作者苏轼,即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他在北宋时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远的思想影响力而闻名。苏轼的诗、词、文章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思想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2. 作品背景:此文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杭州。在这段经历中,苏轼深刻感受到了民间疾苦和社会不公,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和反思。

  3. 主题内容:文章从家乡风俗入手,描绘了黎希声能够顺应民情、实行宽简清静政治的情景。通过这种叙述,表达了对黎希声政治理念的赞赏与推崇,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思考。

  4. 历史评价:《眉州远景楼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其不仅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被传颂,更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而被学者所重视。它在中国古典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5. 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眉州远景楼不仅是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苏轼文化影响力的见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源。

  6. 社会影响:苏轼的政治生涯虽然充满波折,但他的文学作品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尊重。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眉州远景楼记》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把苏轼的智慧和精神传承给后世。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不朽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