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 · 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

道骨仙风,本自无寒燠。谁教勉从人事,风雨充梳沐。酒病从来屡作,汤药宜谙熟。五穷难逐。折腰升斗,辜负当年旧松菊。
今岁重更甲子,已是难题目。那更频陪俎宴,几度山颓玉。扶病奔驰外邑,宛转溪山曲。蛛丝应卜。音书频寄,止酒加餐不须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么令 · 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是宋代著名诗人杨泽民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和经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下面从多个维度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
  • 杨泽民,南宋乐安人,有词集《瑞龙吟》、《琐窗寒》、《风流子 · 秋景》、《渡江云》、《应天长 · 春日偶成》、《荔枝香》、《还京乐》、《扫花游》、《玲珑四犯 · 寿王孙蕙兰》、《解连环》、《瑞龙吟》、《琐窗寒》、《清平乐》、《满庭芳》等十数卷。
  • 杨泽民的作品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词原文
    道骨仙风,本自无寒燠。谁教勉从人事,风雨充梳沐。
    酒病从来屡作,汤药宜谙熟。五穷难逐。折腰升斗,辜负当年旧松菊。
    今岁重更甲子,已是难题目。那更频陪俎宴,几度山颓玉。
    扶病奔驰外邑,宛转溪山曲。蛛丝应卜。音书频寄,止酒加餐不须嘱。

  2. 诗词解析

  • 《六么令(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 “道骨仙风”,形容作者的品性高洁,如同仙人一般。“本自无寒燠”,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认为人生本就无需为名利所困。
  • “谁教勉从人事,风雨充梳沐。”反映了作者被迫参与世俗事务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坚强。
  • “酒病从来屡作,汤药宜谙熟。”则揭示了作者由于疾病困扰,不得不依赖药物来维持生活的现实。
  • “五穷难逐。折腰升斗,辜负当年旧松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不满。
  • “今岁重更甲子,已是难题目。”意味着当前的处境更加艰难,难以应对。
  • “那更频陪俎宴,几度山颓玉。”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生活困境,以及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扶病奔驰外邑,宛转溪山曲。”描述了作者在外奔波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 “蛛丝应卜。音书频寄,止酒加餐不须嘱。”则是作者期待亲人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六么令(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在结构上采用了上下片对称的形式,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而富有层次感。
  •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酒病”、“汤药”象征作者的疾病和生活状态,“山颓玉”则暗示了作者心中的失落和无奈。
  • 语言简练而意蕴深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 整体上,该词体现了宋代词风的特点,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深沉内敛的一面。

《六么令 · 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不仅是一首表现作者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