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送友人归蜀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昼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
征途少饮加餐。要做取功名久远看。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闻道槐庭,已登安石,此去须弹贡禹冠。明年里,踏梅花有分,相见长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送友人归蜀》是宋代诗人姚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介绍:

  1. 诗歌原文: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昼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征途少饮加餐。要做取功名久远看。
  2.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述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祝福。诗中“拂剑整装”象征着准备出发,而“光射紫霄”则形容了旅途中的豪迈与坚定,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同时,“锦还乡”和“油幢佐幕”暗示了诗人可能的职业发展,以及对于功成名就的期许。
  3. 艺术手法:在艺术上,姚勉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如“斗牛色寒”描绘了旅途的艰辛,“锦还乡”与“油幢佐幕”则展示了不同的命运轨迹。此外,“三叠阳关”的运用,既是一种文学修辞,又体现了送别的哀愁与不舍。
  4. 社会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性。《沁园春·送友人归蜀》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沁园春·送友人归蜀》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受到赞誉,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