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哀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扰乱,进退不皇。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人来得书帖
介绍
《人来得书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件书法作品。该作品以纸本形式创作,纵29.5厘米,横45.1厘米,展现了宋代书法艺术的精湛技艺。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人来得书帖》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都极具代表性。
创作背景:《人来得书帖》是在苏轼的挚友季常之兄伯诚去世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这封信中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兄弟情谊的重视,体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情感。
艺术特色:《人来得书帖》在书法上展现了苏轼行书的精髓。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兼具楷书的规整与草书的灵动。该作品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书写技巧,还体现了他对书法美学的深刻理解和个人风格的独到展现。
《人来得书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件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书法的发展轨迹,还能进一步领略到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深邃思想和丰富情感。
注解
不意:不料。遽至于此,竟至于此。此处表示忽然去世。
伯诚:据本帖,知是陈慥之长兄。《东坡全集》卷八一《与杨元素八首》之七:“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伯诚亲弟。”此处“州界”指黄州。又《东坡全集》卷三九《陈公弼传》:“公讳希亮,字公弼,姓陈氏,眉之青神人。”“仕至太常少卿,赠工部侍郎。娶程氏,子四人:忱,今为度支郎中;恪,卒于滑州推官;恂,今为大理寺丞;慥,未仕。”按,古以“伯”为长,又《说文解字》:“忱,诚也。”据名、字相表之理,则知伯诚即陈忱之字。
哀愕:哀伤惊愕。
百未一报:指才德杰出,未得功名福禄之报。
笃:厚。
知照:此表示相知关爱。
门户付嘱之重:将家庭的重担讬付。
成立:成年、而立之年。
皇:通“遑”。不遑:来不及,没有时间。《左传·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杜预注:“皇,暇也。言有大丧,多不暇。”
举挂:举哀挂孝。
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