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

【其一】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西寺,攲枕犹闻半夜钟。
【其二】
三年瘴海卧炎霄,梦隔青风一水遥。
万里归来悲故物,铜驼埋没草齐腰。
【其三】
翠木苍藤一两家,门依古柳抱溪斜。
古城流水参差是,不见玄都旧日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作者:孙觌)是南宋文学家孙觌创作的七言绝句,描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旧及对变迁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迁,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以下将详细介绍此诗:

  1. 创作背景与主题
  • 创作背景:《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作于南宋时期,孙觌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面对世事变化的无奈。
  • 主题内容:诗中提到“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不变的自然美景的眷恋和赞美。
  1. 文学特色
  • 语言精炼:孙觌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乌啼月落桥西寺,攲枕犹闻半夜钟”,用词精准且形象生动。
  • 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的情感波动。
  1. 艺术鉴赏
  • 意境营造:《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中,诗人利用枫桥这一历史名胜,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使得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 文化内涵:诗中的“白首重来一梦中”,不仅仅是对个人岁月的感慨,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命、时间和历史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1. 历史地位
  • 历史影响:《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作为孙觌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表达的作品。通过对孙觌生平的了解,可以看到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整个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在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增进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注解

桥西:《吴郡志》、明钞本、四库本作作「桥边」。

青风:《吴郡志》作「青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