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介绍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作品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散文创作于北宋时期,是一首赞美书画的佳作。文章通过对杜处士珍藏书画的描述,引出牧童对画作的评说,进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的讽刺意味。
文章开篇就描述了杜处士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的特殊爱好。他不仅收藏了数百件书画作品,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戴嵩的《斗牛图》。这幅作品被杜处士以锦缎作为画套,再用玉装饰卷轴,并时刻随身携带。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这幅画的珍视与爱护。
文章的重点在于描写一个意外事件:某日,一个放牛的小孩发现了这幅画,并对之展开了评论。孩子指出了画中的错误:牛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部夹在后腿间,但画作却错误地表现成了摇尾而斗的样子。这一评论不仅揭示了孩子的机智与敏锐,也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有趣。
文章以古语收尾,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当权者不尊重事实、胡乱变法的行为。这种结尾方式既显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政治见解和人文关怀。
《书戴嵩画牛》不仅是一篇描绘书画艺术的文章,更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示了苏轼深邃的艺术眼光和高超的文采。
注解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
曝:晾、晒。
搐:抽搐,收缩。
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
然:认为⋯⋯是对的。
所宝:所珍藏的画。
戴嵩:唐代画家。
锦襄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拊掌:拍手。
翘起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