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祭欧阳文忠公

维元祐六年,岁次辛未,九月丙戊朔,从表侄具位苏轼,谨以清酌肴果之奠,昭告于故太师衮国文忠公安康郡夫人之灵。
呜呼!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契阔艰难,见公汝阴。多士方哗,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无易。公虽去亡,言如皎日。元佑之初,起自南迁。叔季在朝,如见公颜。入拜夫人,罗列诸孙。敢以中子,请婚叔氏。夫人曰然,师友之义。凡二十年,再升公堂。深衣庙门,垂涕失声。白发苍颜,复见颍人。颍人思公,曰此门生。虽无以报,不辱其门。清颍洋洋,东注于淮。我怀先生,岂有涯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元祐六年,岁在辛未,九月初一,从表侄苏轼供设,谨以清酒果品奠祭,明白告慰故太师衮国义忠公安康郡夫人在天之灵。

呜呼!苏轼从换牙开始,以上学为游戏。儿童无知,即崇拜您为我的老师。白昼诵读您的文章,夜里梦见您。十五岁才见到您。您拍手鼓掌,喜笑颜开。说:这是我一类的人,其余的人不能与之为伍。我老了将要退休,将文章之道传授给你。再三叩头致谢:您老的话过分了。虽然知道他过分的话,但不敢不自我勉励。分别之后世事艰难,在汝阴见到您。许多士人喧哗,但我独自南来。您说:苏子到来,实在称我心意,我所说的文章,必然载道义。见名利而思迁,就不是我的学生。又叩头称谢说:到死不会改变。您虽说逝世,说的话如同太阳照耀。元佑初年,起官从南方迁京。小叔在朝廷,就象见到了您一样。入堂拜见夫人,孙子们成群。为二儿向小叔之女求婚,夫人说可以,是师生朋友的情义。过了二十年,再次到了您家里。穿着缁衣在宗庙门前,失声痛哭。白发苍老的面容,再次见到颍州的人。颍州的人思念您,说这是他的学生。虽然没有什么报答您,但没有玷辱您的门庭。颍川浩荡,向东注入淮河,我念恩师,岂能有边际?

介绍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祐六年(1089年)所撰写的一篇祭文。文章旨在悼念已故太师兖国文忠公安康郡夫人,通过这篇祭文,可以深入了解苏轼与欧阳修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两人间的互动和情感。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是一篇充满个人情感和历史意义的祭文。在文章中,苏轼回顾了自己与欧阳修之间的交往,并表达了对欧公的深切怀念。这种回忆不仅体现了两位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揭示了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启发的过程。苏轼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向逝者表达了敬意,也向世人展示了他与欧阳修之间的真挚友情,以及对欧阳修卓越成就的钦佩之情。

从文学价值角度来看,《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是一篇典型的宋代祭文作品。《祭文》中巧妙地融合了叙述、议论和抒情三种文学形式,既展现了作者对欧公功业气节的颂扬,又通过中肯实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佩之情。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对欧公生平的简要回顾,又有对其人格魅力和个人成就的高度评价,最终以诚挚的情感收尾,使读者深受感动。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也是研究宋代文人关系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苏轼与欧阳修之间的密切往来以及他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不仅是一篇深情的祭文,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文人的追忆和致敬,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文化贡献。

注解

颖州:在今安徽省阜阳。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死后谥文忠。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岁次辛未:甲子纪年的次序是辛未年。

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

具位:供设。

清酌:清酒,水酒。

安康郡夫人:即欧阳修的夫人,谥安康郡夫人。

龆龀:换牙,七、八岁时。

嬉:游戏。

克:能。

拊掌:拍掌。

群:同门朋友,为伍。

休:致仕,退休。

过:过分。

契阔:久别。

哗:喧哗。

获:得到。

迁:变异、转移。

易:改变。

皎日:中天的太阳。

南迁:指从常州迁往京城开封。

颜:面容、形象。

请婚:求婚。

义:情义。

升:上、到。

深衣:缁衣、黑色的衣裳。

颍人:颍州之人。

思:怀念。

不犀:没有玷污。

洋洋:浩大的样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