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黄钟

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少年游·黄钟’是一首宋代词,由周邦彦所作。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少年的游历生活和他对音乐的热爱。下面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
  •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周邦彦在政治生涯中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他精通音律,对音律有着深厚的理解,并创作了不少新的词调。
  1. 内容概述
  • 词的上阕描述了少年时期的自由和对知识的渴望。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显示了其才华和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展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卓越才能。
  • 下阕则转向了对音乐的热爱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绿树听蝉”与“黄钟大吕”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和传统音律的尊重与珍视。
  1. 艺术特色
  • 周邦彦的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擅长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他的词既有深沉内敛的一面,也不乏明快流畅的篇章。在这首词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音乐之美的深刻体会。
  •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如“绿树听蝉”不仅代表了夏天的生机,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青春的无常。这种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美感。

周邦彦的’少年游·黄钟’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的优美词作,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情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周邦彦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