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藤萝喜可攀,更无平地只青山。
路回亦有虚明处,江北江南指掌间。
山间三首 其二
介绍
《山间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孔武仲的佳作。《山间三首 其二》原文为:“绝壁藤萝喜可攀,更无平地只青山。路回亦有虚明处,江北江南指掌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景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赞美之情。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作者简介:孔武仲,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他是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历任谷城主簿、齐州教授等职。孔武仲在仕途上虽有起伏,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如《山间三首 其二》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诗歌原文及译文:《山间三首 其二》的原文如下:“绝壁藤萝喜可攀,更无平地只青山。路回亦有虚明处,江北江南指掌间。”译文为:在这陡峭的绝壁上,藤萝缠绕着岩石,攀援而上显得格外有趣。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没有其他平坦的地方。尽管路途曲折迂回,但总有那么一个开阔的地方,可以让人放眼望去,看到远方的江北或江南景色。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通过对绝壁与青山的描绘,诗人似乎在向读者展示一个远离尘嚣、接近自然的秘境。诗中的“绝壁藤萝”不仅是视觉上的奇观,也是对生命力的象征。同时,诗人运用“江北江南指掌间”这一比喻,表达了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广阔和美丽。
诗歌背景:作为宋代的文人,孔武仲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氛围为其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很大。这种文化氛围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得《山间三首 其二》等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山间三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