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六首 其六

博浪不成功,偶此脱民籍。
客从何方来,年纪约五百。
相逢昧平生,视我犹厮役。
知是羲皇人,来去了无迹。
神机不忍閟,袖有青囊册。
读之尽绿字,历历幕中画。
十年风尘中,谈笑等儿剧。
清浊同一源,凡圣本无隔。
愿言邈清风,归来抱山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意六首》是隋末初唐诗人王绩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王绩(约589年—644年),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唐之际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与刘仁轨、宋之问并称“初唐四杰”,其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诗作特点:《古意六首》以比兴手法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感受,体现了他心理的矛盾和挣扎。这些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笔触,展示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1. 诗歌内容
  • 意境营造:王绩擅长利用自然景观作为抒情的背景,如《古意六首》中的山水田园景象,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这种选择不仅美化了语言,也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情感表达: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离别时的不舍和哀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1. 艺术特色
  • 比兴手法:王绩在《古意六首》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拟人或象征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这种技巧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 形式创新:王绩在《古意六首》中还尝试了新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五言古诗的束缚,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后人所学习和借鉴。

《古意六首》不仅是王绩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研究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绩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如何影响和启迪后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