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会月

疏飒水风起,此宵何太清。
危楼人未下,独树鸟频惊。
寒漏三更急,秋江万里横。
凄然六朝恨,依旧照空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会月”并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由王珪所作,表达了作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情感体验和历史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背景:

  1. 作品原文及赏析
  • 诗的原文:疏飒水风起,此宵何太清。危楼人未下,独树鸟频惊。寒漏三更急,秋江万里横。凄然六朝恨,依旧照空城。
  • 诗的赏析: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历史情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首句“疏飒水风起”,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与后面的描述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寂寞与哀愁。
  1. 作者简介
  • 王珪的生平:王珪(约1019年—1085年),字禹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学传统,祖父、父亲皆为文人。王珪本人也以诗文著称,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之一。
  • 政治成就:王珪在政治上也有显著的成就,曾任职于多个重要职位,如翰林学士等,为北宋的政治文化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性格的原因,王珪晚年经历了不少波折。
  1. 诗中的意象
  • 疏飒水风起:这个意象描绘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萧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此宵何太清: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夜晚的深刻感悟,可能暗含对时局的忧虑。
  • 危楼人未下:高楼上的人们尚未归去,暗示着社会的不安定和人心的惶惑。
  • 独树鸟频惊:树木上的鸟因害怕而频频飞走,反映了自然界的动荡不安。
  • 寒漏三更急:深夜的钟声更加急促,增添了一份孤独与悲凉。
  • 秋江万里横:宽阔的江面在夜色中显得更加辽远和宽广,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无限空间和广阔胸怀。
  • 凄然六朝恨:这里的“六朝”指的是历史上的南京,诗人通过提及六朝来表达对自己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失望和哀伤。
  • 依旧照空城:虽然时光流转,但昔日的辉煌仍然在月光下闪烁,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诗歌的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王珪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用典手法:诗中多处使用典故,如“六朝”暗指历史,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简练:尽管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王珪的诗歌语言依然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1. 诗歌的历史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 体现个人情感:王珪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忧愁以及对历史的感慨,这些都是他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金陵会月》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王珪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欣赏到王珪的艺术才华,还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命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