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闻雁二首 其二

塞长霜草白,天阔夜云愁。
影过空江月,声来别枕秋。
乡音何处托,客恨几时休。
况有冥飞志,无为弋者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人闻雁二首·岑寂夜将半,一声来枕前”是宋代王珪的诗作。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王珪(1027年—1084年),字叔武,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书法家,曾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擅长写景和咏物,在宋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句原文
    岑寂夜将半,一声来枕前。
    无风起群籁,有月在中天。
    行子梦初断,故乡书未传。
    不须闻别鹤,危涕已潸然。

  2. 诗句解析

  • 岑寂夜将半: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时间接近半夜,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
  • 一声来枕前:雁鸣声从远方传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让人感到一丝凄凉。
  • 无风起群籁:虽然没有风,但周围的声响却异常明显,如鸟鸣、虫叫等,都清晰可闻。
  • 有月在中天:天空中明亮的月亮高悬,照亮了整个大地,增添了几分光明与希望。
  • 行子梦初断:行者刚刚结束一段旅程,梦还未醒,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疲惫。
  • 故乡书未传:虽然身处异地,但未能收到家人的消息,使得思念之情更加迫切。
  • 不须闻别鹤:不必再听到其他离别的哀愁,因为自己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悲伤。
  • 危涕已潸然: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表达了内心的极度哀伤和无奈。

王珪的《和人闻雁二首·岑寂夜将半》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象的诗,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