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塘晚归

塘梢黯黯夕云低,苍莽荒原望四迷。
海日光寒衔岛树,江潮声暴压城鼙。
乔林风劲横雕眼,浅草霜乾快马蹄。
战血未收边戍苦,玉龙谁为一提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雷塘晚归》是宋代王珪的诗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象描绘,展示了一种对战争与和平、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品原文
    塘梢黯黯夕云低,苍莽荒原望四迷。
    海日光寒衔岛树,江潮声暴压城鼙。
    乔林风劲横雕眼,浅草霜乾快马蹄。
    战血未收边戍苦,玉龙谁为一提携。

  2. 作者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以文学成就闻名于世。

  3.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雷塘晚归》中的“塘梢黯黯夕云低”营造了一种黄昏时分,天空阴霾的景象;“苍莽荒原望四迷”则表达了诗人在荒凉之地眺望四周,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情绪。这种景象与情绪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对现实困境的感受。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中的“海日光寒衔岛树”和“江潮声暴压城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隐喻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而“战血未收边戍苦”则直接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 象征意义:诗中的“玉龙”可能象征着某种美好或希望的象征,但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脆弱。它被提及可能是为了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从而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1. 历史背景
    王珪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和文化都非常活跃的时代。但正如其他历史事件一样,这个时代也有其黑暗和苦难的一面。例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就是一次重大的灾难,许多文人因此失去了家园和亲人。《雷塘晚归》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是王珪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的写照。

《雷塘晚归》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王珪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