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琵琶

夜拍水云非故乡,未闻终曲已凄凉。
舟中月白寒江阔,马上酸风紫塞长。
思妇有怀停别杵,征人无语对清觞。
平时不见秦城役,馀韵空传战垒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琵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季。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长安倡女在浔阳江头夜弹琵琶的遭遇及其心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深切同情。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时间:元和十一年(816年)。
  • 地点:位于浔阳江头的湓浦口,作者因被贬官而路过此地。
  • 事件:作者在送客途中听到琵琶声,询问得知是一位曾经在长安学艺、现为贾人妇的歌女在夜弹琵琶。
  1. 诗歌内容
  • 初听琵琶:诗人听到琵琶声,心生赞叹,并询问歌女的身份。
  • 了解身世:歌女讲述了自己的过去,曾是长安的倡女,后因年老色衰而成为商人的妻子。
  • 表达情感:听完歌女的自述,诗人感伤,认为她的处境和自己的迁谪有相似之处。
  • 琵琶演奏:歌女弹奏了数曲,但音乐中透露出的是她的忧愁和无奈。
  • 赠言琵琶:诗人为她写了一首六百一十六个字的长诗《琵琶行》,以表达对她的同情。
  1. 艺术手法
  • 结构安排:《闻琵琶》采用五部分的结构形式,从送客、聆听到琵琶声、倾诉身世,再到同病相怜、重听琵琶,最后是赠言琵琶。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流畅、优美,用词精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声和歌女的情感。
  • 象征意义:琵琶在诗中不仅是乐器本身,更是承载着歌女命运的象征,同时也隐喻了社会不公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1. 主题思想
  • 揭露社会问题:通过对歌女的遭遇和琵琶声的描述,诗人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官僚腐败、民生凋敝等不合理现象。
  • 个人感慨:诗人将自己的政治受打击、遭贬斥的情绪投射到歌女身上,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
  • 人文关怀:通过对歌女的同情和支持,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幸者的深切关怀。

《闻琵琶》不仅作为一篇叙事诗,也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高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闻琵琶》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听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思考。通过这首歌妓的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不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