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馆春夕见月

甚宠无如使牡行,曾同万里听秋声。
黄金台下嘶宛马,木叶山前度汉旌。
才到关南逢雁尽,重来海上见波平。
故人临月应相望,一夕寒光特为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冀馆春夕见月》是宋朝著名文学家王珪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冀馆春夕见月》的作者是王珪,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王珪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并高中榜眼。王珪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担任过多个要职,如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为官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2. 诗歌原文:甚宠无如使北行,曾同万里听边声。黄金台下嘶宛马,木叶山前度汉旌。缠到关南逢雁尽,重来海上见波平。故人临月应相望,一夕寒光特为明。

  3. 诗意解析:王珪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北方边疆的深情与怀念。诗中“甚宠无如使北行,曾同万里听边声”,反映了他作为官员被派往边疆的经历和感受。他不仅听到了边塞的风声,还看到了辽阔的疆土上的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责任和使命。诗中的“黄金台下嘶宛马,木叶山前度汉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画面,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马蹄声回响在耳畔,以及那飘扬的战旗在秋天的树林里飘扬的情景。

  4. 这首诗不仅是对王珪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宋代边疆政策的历史背景。诗中提到“缠到关南逢雁尽,重来海上见波平”,描绘了他在边疆多次往来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边塞的和平与稳定。最后一句“故人临月应相望,一夕寒光特为明”,更是表达了他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在这样的夜晚,月光下彼此的思念更加强烈。

王珪的《冀馆春夕见月》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和边塞文化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