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述怀寄公仪

昔陪画省对春菲,今日逢春未得归。
灼灼海棠谁复折,差差燕子又还飞。
清尊须惜良辰共,白发俄惊万事非。
昨夜淮山好风月,为君中夕促瑶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行述怀寄公仪》是宋代王珪创作的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王珪,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后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他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其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都相当显赫。王珪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从政生涯中屡有建树,尤其是在宋仁宗时期担任过翰林学士等要职。他的文学作品多涉及政治抱负、个人感悟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舟行述怀寄公仪》便是他作品中较为人所知的一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诗中“昔陪画省对春菲,今日逢春未得归”两句,通过对比昔日在宫廷画省侍奉君王之乐和今日在外漂泊未能返回的遗憾,传达出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这种怀旧情绪体现了王珪作为一位政治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所经历的心灵变化。“灼灼海棠谁复折,差差燕子又还飞”则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来表达时间无情的主题。春天里,曾经绚烂盛开的海棠花已不再存在,飞回的燕子也显得有些憔悴,这些描写不仅烘托出季节更迭带来的哀愁,也映射出作者心中无法抗拒的岁月流逝之感。

“清尊须惜良辰共,白发俄惊万事非”一句中,“清尊”指的是美酒,而“白发”则是对年岁增长的象征。这两句话反映了作者在与友人相聚饮酒之际,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与人生的无常。最后两句“昨夜淮出好风月,为君中夕促瑶徽”,则可能是在回忆一次宴会的情景,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友谊和对美好时光的共同追忆。

《舟行述怀寄公仪》不仅是王珪诗歌艺术的展现,更是其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缩影。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后世读者了解宋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