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寄公仪四首 其一

紫掖新书换使符,春晴红旆照行舻。
曾持白简风何厉,更伏青规论益孤。
月露清吟应到骨,江山别梦欲成图。
闻教双鹤先归去,还到辽城似旧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是指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本。它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和风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 作者介绍:王珪是北宋时期的名相,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表现出其政治理念和对时事的感慨。
  • 诗歌原文
    紫掖新书换使符,春晴红旆照行舻。
    曾持白简风何厉,更伏青蒲论益孤。
    月露清吟应到骨,江山别梦欲成图。
    闻教双鹤先归去,还到辽城似旧无。
  • 诗歌赏析
  • 诗中首句“紫掖新书换使符”,描绘了朝廷更换使者的繁忙场景,暗示了王珪的政治地位与职责所在。
  • “春晴红旆照行舻”则展现了春天晴朗天气下,船队在江面上的景象,红旆和行船形成了鲜明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 “曾持白简风何厉,更伏青蒲论益孤”两句表达了王珪在政治上的孤独与坚持,白简象征着他的职责和使命,青蒲则是比喻其政治立场的坚定和不易动摇。
  • “月露清吟应到骨,江山别梦欲成图”反映了王珪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纠结,月露和清吟象征了他的内心世界,而江山则代表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 “闻教双鹤先归去,还到辽城似旧无”则透露出王珪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珪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