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鲁如晦七夕

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
启明不为牵牛计,又放朝阳送曙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鲁如晦七夕》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和鲁如晦七夕》:

  1. 基本信息:《和鲁如晦七夕》是王之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精致与韵味。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宋无为军人,是一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诗人。他的仕途颇为坎坷,早年因直言进谏触怒秦桧而被贬,后因上书力陈宋金和议之非而再度入狱,直到晚年才得以复出。

  2. 诗词原文
    乞巧谁家绮席开,
    夜阑箫鼓趁虚催。
    启明不为牵牛计,
    又放朝阳送曙来。

  3. 词句解释

  • “乞巧”指的是古代女子七夕节时祈求心灵手巧的活动。这里的“谁家绮席开”意味着哪个人家举办了这样的活动。
  • “夜阑”通常指夜晚即将过去的时刻。“箫鼓趁虚催”描绘了随着夜色的深沉,人们开始活跃起来准备庆祝的场景。
  • “启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星星,尤其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它们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七夕的故事。“不为牵牛计”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七夕故事中牵牛星和织女星传说的不认同或反思,认为这种天象与人间的爱情并无直接关联。
  • 最后一句“又放朝阳送曙来”则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暗示着尽管诗人对传统的七夕故事有所思考,但他也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和喜悦。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展现了王之道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政治态度。在那个时代,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时政的看法和个人的情感体验。王之道的这一作品,既体现了他个人的才情和思想深度,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一个窗口。

  2. 文学价值

  • 《和鲁如晦七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传统节日的描述,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 作为宋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和鲁如晦七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出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表达这些内容。

《和鲁如晦七夕》不仅是一首描写七夕佳节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王之道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为宋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