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馀生二十年,一身孤苦百忧缠。
文章昔谓古可到,踪迹今为人所怜。
憔悴形容勋业镜,归依空寂祖师禅。
不孤虽有山公在,恐逐龙舒下九泉。
上曾二丈仲成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曾二丈仲成其三”是一首古诗词,由宋代诗人王之望所作。王之望,字元甫,号梦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诗、词、文为主,其中尤以七言绝句见长,展现了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王之望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都对了解他的创作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王之望出身于一个有学问的家庭,他的父亲王纲曾任徽州通判,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因此备受时人所敬重。这种家学渊源和历史使命感促使王之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王之望通过其作品《上曾二丈仲成其三》,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忆拜冰壶日下时”这一句描绘了他在年轻时受到的严格教育以及立志为国家服务的志向。紧接着的“先君未老我方儿”则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成长和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决心。此外,“庭闱一閟成今昔,世路重来太险巘”透露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道路的忧虑,显示了他对家族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关注。
从文学技巧上看,王之望在《上曾二丈仲成》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如,“风义肯忘三益友,姓名愿入八哀诗”中的“三益友”和“八哀诗”暗示了作者对友情和诗歌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人价值观念的认同。这些文学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境界。
王之望的《上曾二丈仲成其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王之望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还可以体会到宋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及其在后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