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侍郎见和再用韵

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
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
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
三乘不起正信心,一线顿开方便路。
将欲神变惊凡目,故敛光芒归窘步。
示现虽同人异见,开遮未判谁无惧。
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
我来亲睹未曾有,方审传闻元不误。
阳春正值风日好,阴雨不逢雷雹怒。
入梦惟忧神鬼知,乘危暗有龙天护。
招提问路方上征,世界当空已先布。
千林寂历鸟声少,万岭奔腾云气聚。
高峰初到甫休歇,圆相俄惊成指顾。
一壶恍入物外天,五里知非世间雾。
感通咫尺捷影响,变灭须臾嗟电露。
公居福地宝岩对,身享耆年仙籍附。
两禁高辞法从班,一灯久续禅宗炷。
正始馀风独后凋,建安逸驾争先骛。
忽聆酬唱便随喜,要与见闻俱得度。
愿公且见宰官身,一宅常与轩冕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侍郎见和再用韵》是宋代诗人王之望的一首著名诗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王之望作为宋代的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与时代风貌。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宋代的文化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创作风格:王之望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这种风格的多样性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1. 诗歌原文
  • 原文内容: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
  • 诗句解析:这首诗的原文充满了佛教色彩,通过“大方广佛三身具”等句子展现了佛教的庄严与神圣。同时,通过“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等诗句表现了世界的广阔与变化无常。末尾两句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1. 主题思想
  • 宗教哲学:《刘侍郎见和再用韵》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通过对佛教教义的引用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 人生哲理:诗歌中透露出的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深度思考。这种思考超越了表面的文学描写,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王之望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三千净土”、“百亿化身”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和欣赏诗歌的美。
  • 对仗工整: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严格的对仗技巧,每一句都力求平衡和谐,这不仅符合传统诗歌的美学要求,也展现了王之望在诗歌结构上的严谨性。
  1. 历史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宋朝,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社会意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王之望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的反映。通过诗歌,王之望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刘侍郎见和再用韵》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相关推荐